老版新葡萄(8883·Macao)国际官方网站-Official Platform
党团建设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1234”法助力社会实践高质量育人

老版新葡萄(8883·Macao)国际官方网站-Official Platform

——公管学院十年实践育人探索经验

“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如何回答好这一问题对高等教育而言显得非常迫切,因为不断加快的科技和产业变迁对已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产生前所未有冲击。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是各高校回答时代之问的主要思路。在五育教育中,实践教育居于特殊地位;实践教育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培养学生,它能解决课堂教育所不能解决的知识应用问题。同时,实践教育在社会大课堂中育人,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解决思政教育入脑入心难题的的重要之举。实践教育也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习近平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鼓励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但是,社会实践的开放性也伴随着巨大风险,在组织安排、实习内容、实践过程、育人效果等方面都充满着不确定性,使得实践育人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假实践、潜实践、虚育人的问题突出。探索实践育人的可行模式、提升实践的育人效果效果成为各高校回答如何培养时代新人之问时所亟待解决的难题。

老版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一直坚持立德树人标准,结合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的应用性特征,强调通过真实的社会场景来育人。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一个体系、两个机制、三种导向,四类教育,多元效果”(简称1234+)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构建一个“政—校—家”一体化实践育人共同体

实践育人需要真实的社会场景,这是高校的天生短板。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缺乏真实的社会场景使得高校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巨大鸿沟,无法及时捕捉社会的变迁与需求,不容易检验学生的培养质量。对学生而言,实践教育的缺乏也使得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自信与职业发展方向不易建立,一些学生甚至会认为自己学习的是屠龙术,转专业的比例高。

老版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公共管理学院于2008年建院,在建院之初学院领导层就一直在思考学院的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尽快建设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是全院共识。经过大范围调研和深度研讨,学院确立了特色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学院地处中部地区的区位特点以及学院高水平学位点缺乏的现状,最终学院确立了“培养最接地气的基层公共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度推进社会实践育人,通过大量的实践来让学生“接地气”。

为此,学院自建院之初就要求各系、教研室和专业老师积极拓展实践实践基地,广泛开展各类实践。在全院老师努力下,学院签订了20多家实习实践基地,涉及乡镇土管所、民政所、街道办事处、社区、社会团体等。每年学院会依据专业性质和实习时间将学生统筹分布在不同的单位进行实习,由此迈出了学生走向基层的第一步。但是,基层实践基地接纳的学生数量有限,提供的真实场景也有限,学生实践只能小批量、多批次进行,实践育人范围窄,难以进行横向交流与比较。为将实践育人常态化、系统化和社会化,学院认为应该提升实践基地的层级和规模。鉴于县级政府居于国家行政体制末端,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且能提供完整的公共管理场景。学院果断选定县级政府为实践基地的后续建设重心,通过参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契机,先后与湖北省大悟县、保康县、丹江口市以及江西省资溪县等多个县市签订了全方位的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协议,通过县校合作机制将县级政府整合进学生实践培养中。由此拉开了全院学生大规模场景化实习的序幕。这些县级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均能安排100多名学生进行集中实习。资溪县更是提出了“资溪无大学、大学在资溪”的口号,将县级所有单位向学生开放实习实践。在资溪县委县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学院学生源源不断的走进资溪县县委县政府办、党群部门、行政部门、乡镇和社区等单位进行集中定岗实习,体验真实的公共管理工作。自2018年以来,资溪县共接纳实习生近400余人。

在与县级政府合作的过程中,学院逐步意识到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结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2018年,学院提出将科研训练、创新创业纳入学生实习中,2019年提出了“在实习中服务、在实习中研究”的口号,2020年学院又与资溪县合作建设“政产学研”实践育人体系。这一系列举措不断扩展了与县级政府的合作内容,将县级政府与学院的实践育人紧紧连接在一起。

同时,学生实践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安排,还会涉及到学生安全等问题。为了更好发挥学校的支持角色,学院将教学、学工、创新创业、基层党组织等部门打通,成立了由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将校内的多种力量拉入学生实习实践培养环节中。

此外,由于学生的集中实习往往安排在暑假第三学期,学生家长有时也会对学生走出其它安排。通过几年磨合,学院认识到,高质量实践育人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家长支持。因此,在每年集中实习前,学院都会将实习安排发给学生家长,请家长知悉并提供相应建议。并将家长的知情同意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前提条件。在实习过程中,班导会及时将学生的实习动态发给家长。

在这一系列综合举措的共同作用下,学院成功建立了一个“政—校—家”一体化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共同助力学生实习实践。

二、树立两种实践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立为学院社会实践育人提供了大平台和广阔资源,但如何发挥好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摆脱普遍存在的假实践、潜实践窠臼成为学院所面临的另一道难题。社会实践育人的特征在于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二者的共同作用是学生“知行合一”的关键。通过深度研讨,学院认为社会实践育人要取得好效果,需要围绕着实践和社会两个方面建构出相应的育人机制。

在实践方面,经过调查发现以往实践之所以存在假实践、潜实践的问题,在于学生所触碰的实践场景与自身角色的不匹配。为此,学院在各个县级政府支持下,探索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育人机制,希望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公共管理场景中触碰真问题,形成真方法,得到真感想,提升真能力。在具体岗位上,通过让学生与老百姓进行密切接触,直面基层基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与自身的岗位要求、职责、专业知识结合基础上形成具体解决方案,能够让学生跨越理论和知识的鸿沟,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与应用,让学生更接地气。用社会学的话语来表达就是要场域形塑行动者惯习的作用,形成社会实践育人的机制。

在社会育人方面,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对学生而言,实践场景与校园场景完全不同,其所需的能力、认知、惯习等也是不同的。顶岗实习能解决专业知识的应用问题,但它只是社会运行的一个场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实习基地,还会遇到其它各种问题,如沟通协调、自我管理、环境适应、资源整合等问题,这些都是社会生活中所必然面对的。为此,学院认为还应该建立起社会育人机制,利用好集中实习实践所提供的多场景、多力量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整体育人。

三、坚持问题、信念和效果三大目标导向

教育学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教育范式,是实践取向、社会取向、能力取向、经验取向、生活取向的教育。对一个学院而言,希望通过社会实践将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是管理者必须明确的另一个问题。它决定了实践育人的方向、内容与着眼点。实践活动的多元导向对不同的学科、专业而言有不同的组合模式。基于培养“最接地气的基层公共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学院认为社会实践育人应该秉持问题、信念和效果三大导向。

所谓问题导向,是指以实习实践过程中所碰到的具体问题为指引,引导学生去重组知识,解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所以将问题导向作为社会实践的三大导向之一,一方面是因为问题解决能力是公共管理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必备能力,这种能力在科技和产业不断革命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更显突出;另一方面是因为问题导向法是当前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方向,它鼓励学生聚焦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在此基础上能发展出高级别能力。为此,学院要求各专业社会实践设计要聚焦实习场景中的可能问题,学生除了需要提交学校所要求的表格材料外,还需要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展开专业反思,提交日记、周记和实践总结报告;教师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所谓信念导向,也即要注重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对高等教育而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作为该如何担当时代大任呢?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学院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家国情怀”,这是一种主体对国家的深度认同,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强调个人学习与心怀天下并重这就触及对学生的信念教育。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为此,在实习实践中,学院除了让老师引导学生从人民和国家角度思考岗位工作外,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的重大临时活动,如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通过亲身经历树立家国意识。此外,学院每年都举办最佳图片、最佳事迹、最佳实习报告征集活动,引导学生从小处发现国家与社会责任,在平凡中体现伟大。

所谓效果导向,指实习实践活动要能切实带来实际育人效果。这主要是为解决之前实践中存在的“学生自我要求不高、参与意识不强”问题。学院希望每一次的多场景实习实践能够切实带来学生综合能力的增长、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知识转化应用思维的养成、理想信念的坚定等。瞄准这些效果,学院建立了多元化的效果提升机制。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在基地召开现场汇报会,要求学生能通过晚会、汇演、媒体报道等方式向学校老师、实践指导老师、基地负责人等展示实习实践成果。实践基地会根据学生实践表现进行考核认定,并按10%-20%的比例评选出优秀实践学生。返校后学院要召开专门的实习总结分享会,学生须公开分享实践收获,专业老师对表现进行点评。同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优秀实习报告的评选,公开展示学生实践效果。

四、实施能力、生活、社会和思政四大教育

为与两大育人机制共和三类目标导向相匹配,学院创新了实践教育方法,通过实施四大教育来进行实践育人。这四大教育分别为能力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和思政教育。

在能力教育方面,主要使用问题导向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转化应用两类能力。问题导向的能力教育由单位导师和学校专业老师共同实施,以单位导师为主。应学院要求,各个县级实习基地要求每个实习单位为每位同学配备一名有经验的实践指导导师。例如,学院在资溪县聘请了80多名基层公务员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实践指导老师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工作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学生通过每日的岗位观摩学习增长岗位能力;另一方面会根据学生碰到的问题给予即时指导。学院也会建立跨专业的实践导师组,每周都会派遣由院系领导、资深教授和骨干老师组成的指导小组赴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指导,走访学生岗位实习所在单位,与学生的单位指导老师沟通,共同助力解决学生实践岗位上所碰到的各种问题,保障实践指导的专业性与艺术性、可行性。

此外,能力导向的教育还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教育,即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近几年来,学院要求学生除了完成岗位实习要求外,还要在当地进行一次以上的专业服务。专业服务的内容由学生组队自由选定,目前已经实施的项目包括公务员心理压力缓解技巧、社区微公益项目、儿童保护、地方形象宣传等方面。这些服务项目的完成需要跨专业的合作才能完成。例如,2021年,学院共由30余同学在资溪县实施了留守儿童防性侵的宣传项目,涉及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等专业。

关于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学家杜威(Dewey)曾说,“所有的教育都由经验中产生,由教育价值的经验有助于更多事实的认知和观念的汲取,也会把这些事实和观念更有秩序的加以安排;从经验中学,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进入生活”。因此,学院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适应生活,并且能够创造美好生活。基于此,学院提出“实践学习自我管理”口号,并将日常生活中获得他人认可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由于实习是跨专业、跨班级的,原有的班级、学生组织建制全部打散,将学生送往实践基地后,学院会要求学生自己选举、建立自己的管理组织,实现自我教育。整个实习期内的衣食住行、劳动卫生、安全稳定、策划宣传等都由学生自我管理。每个学生都会分为不同的小组,组员之间相互帮助。通过集体性的生活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实践基地经常能看到学生自己安排的丰富多彩活动,如早晨的队列赛、晚上的厨艺赛、技能比拼等。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教育空间,近几年来学生社会适应力越来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强,团队成员之前发展出了深厚友谊。

关于社会教育,学院提倡学生全饱和的接触社会、体验社会。具体的教育形式涵盖了被动和主动两方面。前者是社会力量所开展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后者是对社会进行的教育,能够提升教育者对社会的认识和认同。学院主动邀请各类社会力量加入学生的实践过程,这些力量包括实践教师,基地教师,当地的教育者、领导等。一方面学院规定在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中,实习单位、基地工作人员占50%的比重,赋予各类社会主体进行教育的权力。在被动方面,社会教育认为社会生活中蕴含着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些社会事实会影响个人发展。为此,学院要求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主动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的运行。这些调查可以和学院的“百村调查”育人工程对接,也可以是个人和小组根据实践找那个碰到的问题所开展的针对性调查。例如,2022年在资溪实践的20多位学生利用实践时间完成了对资溪县农村的危房调查,为资溪县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农村的理解。在主动方面,学院也要求主动开展社会教育。近几年来,学院提出了“实习+服务”的实践口号,要求学生在当地主动开展社会服务,在实习中改变社会,也改变自身。

在思政教育方面,学院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是“把思政政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将课程思政也引入社会实践课程中,用课程思政来引领实践育人,让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学院要求各个专业实践课程都要制定课程思政方案,结合专业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具体实践中,通过三种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一是在组织安排上由学院党委领导直接领导,学院形成了一个不成文规矩,即每次实习都由院长亲自送到基地,由书记把学生接回学校。学院党员的直接参与为学生进行了直观的思政教育。二是积极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进行思政育人。在湖北大悟县,县政府安排学生重走大别山,感悟大别山精神;在资溪,该县的县委办每次都会安排学生去闽赣边区党支部,红一、三军团指挥部旧址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五、十年实践探索助力高质量育人

实践教学是一种行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立为社会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大平台和多元力量,实践育人和社会育人机制的确立明确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法,问题、价值和效果导向则保证了实践育人的目标与方向,在此基础上实施的能力、生活、社会和思政四大教育方法充分了利用了社会实践所提供的多元、饱和的真实社会场景优点,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有力的解决了实践育人中的潜育人、假育人难题。在学院的大力推动和学生的饱和深度参与下,育人实践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从学生视角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是检验育人效果的最直接指标,学院十年实践育人砥砺探索极大提升了学生素质。

首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极大提升。通过集中的问题导向式实习,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不是简单是像以往一样只会进行理论思考,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会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结合实际条件去就解决。很多专业老师都反馈,经历了集中实践的同学比实践前表现的更敢于实践、敢于尝试,在课程教学中他们的观点也更贴合实践。思维的改变也带动了行动的改变。现在每次安排集中实习,学生的报名数远超基地接纳极限。例如,2021年学院安排了145名同学赴资溪县开展集中实习,报名人数有206人。没有被选上的同学不得以转向申报学校其它暑期实践类、支教类、社会调查类项目,间接带动了学院的暑期学工工作。

其次,学生的学习面貌由了改变,养成了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实习中的问题解决导向,需要让学生重组知识、小组学习。通过集中训练,学生普遍养成了这种习惯,并能将这些习惯用于后续的学习中。例如,近几年来,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非常高,参加省级以上竞赛的成绩逐年向好,2022年更是获得了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实现了老版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在特等奖上的突破。

再次,学生的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升。通过社会教育,学生的沟通协同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在实习期间,有些表现好的学生与基地的做菜阿姨成为了朋友,有的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成为忘年交,经常去叔叔阿姨家里“蹭饭”。资溪县对学院学生的表现高度称赞。学生沟通协同能力的增强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就业后也能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缩短了适应实践。有学生在毕业后应邀学院的“百家讲谈”,对学弟学妹说:“感谢学院组织的多类型实践,让自己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进入单位后能快速的进入角色。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

最后,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巩固和提升。学院将家国情怀做为“最接地气的基层公共管理者”基本素养。十余年的实践育人让公管学子的家国情怀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普遍增强。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评估输送了大量人才。在评估中,学生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担当的精神面貌为评估县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家国情怀的增强还表现在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方面。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远超其它学院。在省市校重大赛事中(如2017南昌国际马拉松赛、2018世界VR产业大会、第五届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2019年全国工商联大会、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都能看到南大公管学子的身影。在校生还创办了一家“星梦想空间”社会服务机构,吸纳了100多名学生参加,这些学生积极投身于乡村留守儿童服务、防性侵等领域,通过志愿服务吸引社会力量解决农村留守问题。不少学生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江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第二届江西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南大公管学院的十年探索为学生提供了丈量祖国大地的平台,通过全饱和、多场景式的实习实践,让学生在把握时代脉搏中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我们永远在路上。

老版新葡萄(8883·Macao)国际官方网站-Official Platform
                        版权所有:老版新葡萄(8883·Macao)国际官方网站-Official Platform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电话/传真: